登記會員

2018「未來之星.中國國情教育課程班」

2018-08-12

自2005年首次舉辦,「未來之星.中國國情教育課程班」已成為「未來之星」的一大品牌活動,旨在幫助香港青年全面深入了解國情、緊隨時代砥礪前行,也為香港學生提供於清華大學學習及交流的機會。由香港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2018國情班於8月12日至19日在北京舉行,50多名來自香港大專生及中學的學生參加這次學習之旅。

同學們在這八天裡,於清華大學聆聽多位名師教授開設的國情專題講座,包括「中國夢、強軍夢」、「『一國兩制』與香港基本法」等,內容涉及國家的政治、法制、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通過一系列國情專題講座,有助於同學們釐清思想,糾正同學們的誤解,令同學們對中國國情和國民身份有進一步的認知。國情講座也啟發了同學們去換位思考,客觀分析國情。而「青年領導力培養與提升」、「一帶一路與青年責任」等講座,提升了同學們對未來的判斷和把握,讓同學們知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青年的責任和發展機遇。

國情班」另一重點是到訪代表著中國軍隊的形象與國家尊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和擔當中國「發言人」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讓同學親身接觸中國的「門面擔當」。同學們在三軍儀仗隊駐地,現場觀摩儀仗隊步操表演,與戰士面對面交流,並親自「上陣」,體驗一把「儀仗兵」的感覺。在國新辦新聞發布廳,同學們現場聆聽國家統計局當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會後,與國新辦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襲艷春對話交流,並體驗做一回小記者。這些重量級、獨一無二的參訪交流活動,大大提升了香港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的認同感。

在八天的學習旅程期間,同學們也參觀了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登上萬里長城,遊覽故宮、圓明園、盧溝橋等。北京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和多元的社會生活與風土人情,為同學們打開認識國情的大門,也讓同學們了解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變遷,見證了中國人如何自強不息、逆境自强才能有今天的中國。


黃同學 香港城市大學

這個夏天,藉著未來之星同學會提供的八天北京之旅,我深入了解到這個城市古老的痕跡和發展的規劃,讓我畢生難忘。

說到北京城的悠久歷史,就不得不提圓明園。據史書記載,圓明園、長春園以及萬春園被統稱為「圓明三園」,是清朝康熙帝賞賜給雍正帝的花園。後經乾隆帝改建,擺放世界各國貢獻的奇珍異寶,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被英法聯軍洗劫後燒毀。而後,列強組團攻破中國封閉的大門,圓明園再次被八國聯軍破壞。從這段歷史中,我明白若一個國家固步自封,只會不斷落後,最後到國破家亡的地步。對比如今的香港,今時今日的發達景象其實是依靠前人的努力オ得來的,乃「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而香港的年輕人依然不思進取,認為現時香港仍是世界頂尖城市。可是,香港近有北京、上海及深圳的追趕,遠有新加坡的經濟超越,若我們年輕人還不把握機會好好裝備自己,建設香港,這座城市的優勢很快就會被消耗殆盡,我們也會被別人所超越。

在旅途的最後一站,我們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但迎面而來則是一陣悲愴的感覺。在看到一張「天靈蓋被劈裂的頭顱」的相片,我仿佛看到他那空洞洞的眼晴訴說著當年慘痛的歷史。當年日本為了擴展版圖對中國人造成血與淚的苦難,多少學子為了救國脫下長袍穿上軍服,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如今的我們,生長在和平年代,若不好好把握機會好好學習報效祖國,那真的是枉費了國家培養人オ所付出的努力,枉費了當年犧性的人民付出的血汗,也枉費了父母對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所以,我明白作為一名莘莘學子,要在這個年代好好學習,用自己所學去貢獻和發展國家。作為香港的年輕人,我們要不斷努力,更加努力,互勉之。

馮同學 香港大學

有人認為,參加內地交流團會有被「洗腦」之虞,但我覺得如果每每戴著有色眼鏡,抱著重重疑慮而放棄擴闊視野的機會,那麽損失的只會是自己。

我不是首次赴內地交流,但北京國情班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行程的安排。想不到自已能夠踏足清華大學,感受「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的人文風采;又或到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了解國家對外溝通的橋樑;更可校閱三軍儀仗隊,欣賞軍人堅韌頑強、揚我國威的一絲不苟。若然是自由行,我大多只能前往人山人海的景點「打卡」,定不能獲得如斯難得的經驗,從中有所思考有所得著。

在傳媒資訊泛濫的年代,往往充斥著對祖國偏頗不實的陳述和評論,年輕一代因而對內地抱著不良的印象,兩地隔閡漸深,太多的疑慮和不安阻礙了兩地互相認識、了解和學習。是次交流令我明白,我們不應再因為偏見而放棄進步,因為無知而拒絕成長。而我相信,親身體驗祖國風土人情是遠離無知的第一步。交流團,就如那道鑰匙。清華課程中,劉美珣教授的叮囑點醒了港人的思緒。面對新時代的祖國,我們既不能盲目自大亦不能妄自菲薄,要以開放的心態,銳利的目光回歸現實,與祖國攜手邁向世界舞臺。

香港人,是時候放下成見,放眼家國了。

返回列表